碳中和浪潮下的化工企業
碳達峰、碳中和是整個“十四五”時期引導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對各行各業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發改委在籌備碳交易市場時,已經將化工行業列為八大重點排放行業之一。為達成“3060目標”而實施的政策,哪些與化工行業息息相關?這些政策將在不同階段,對化工行業產生哪些影響?化工企業又應該如何看待和應對碳中和浪潮?本文對以上問題一一作出解答。
2020年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于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的重要講話。講話中提出,作為有責任的大國,中國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長遠來看,圍繞碳中和目標進行的綠色革 命,將使整個社會的經濟形態和產業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啻為新一次技術革 命;ば袠I作為傳統高排放行業,將從多個方面,受到碳中和浪潮的重大影響。
涉及到化工行業的政策有哪些?
為響應國家戰略目標,多省各部門紛紛考慮本省經濟格局與產業結構,針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制定了具體規劃方案。與化工行業直接相關的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調整產業結構。具體落地方式包括開發碳交易市場,提高高能耗行業準入標準,限制高耗能過剩行業新建項目,促進能耗產出效益低的落后產能整合出清等。
取消行業優待電價,落實差別化電價政策。青海、甘肅、福建、內蒙古等多地發改委已經發布通知,要求高能耗行業取消優待電價,或針對高能耗行業做出實施差別化電價的決定。而公布名單中涉及到的高能耗行業,有不少是化工類,如電石、燒堿、黃磷等行業。
支持化工行業現有裝置進行低碳化、節能化改造,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化工生產中用能效率和電氣化水平。能耗較高的幾個化工行業,通常因為技術、設備等方面限制,與國際先進能耗標桿值有較大的差距。根據《上海產業能效指南(2018年版)》在燒堿、乙烯、精對苯二甲酸等行業上,我國先進技術能耗距離國際先進水平尚有明顯差距,而國內普遍水平距離國內標桿值的差距,則是降低能耗水平的另一因素。
碳中和浪潮下,化工行業何去何從?
但正如本文在第一部分所闡述的,出于對技術發展曲線和成本收益結構的考慮,“3060目標”的達成,必然是有策略、有重點、分階段的,而各階段的政策側重點選擇,對化工行業的影響也是變化的。
短期來看,碳成本帶來的成本曲線陡峭化,將為化工行業帶來又一次“供給側改革”。一方面,差別化電價政策或成為第一批全面落地的碳中和相關政策,而高能耗、低能效的部分化工子行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用能成本的提升。另一方面,發改委在籌備全國碳交易所時明確將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列為重點排放行業,高于配額的碳排放將直接轉化為碳交易成本。二者都會對化工行業的成本曲線產生結構性影響:在增加生產成本的同時,對于擁有先進技術、高效能和規模優勢的企業的帶來的成本增幅遠小于小、散、亂產能的成本增幅。這與供給側改革的邏輯類似,提高了全行業的技術壁壘,限制新產能的投放,強者更強的格局將延續,也同時倒逼落后產能的整合出清。部分省市的部分行業還直接面臨著來自政策端的準入限制,對于已經入局的玩家和現有產能來說,這或許是個好消息。
改變成本結構的同時,碳中和浪潮也改變了工業企業的投資回報率結構。在節能減排上投資的收益率將大幅度上升,也給予化工企業更強的進行提升能耗投資的激勵。除能耗以外,有機化工行業還有更強動力投資提高碳轉化率。更高的碳轉化率意味著同時降低“能源碳”與“物質碳”的排放,因此,在提高碳轉化率的技術與裝置上的投資收益率顯著提高,從而倒逼整個化工行業提高綠色化技術水平。
第三,已經在落地的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政策或將影響化工行業的開工情況,有可能在能耗額度緊張時期成為波動的來源。這一現象,對于部分本身完成“雙控”指標難度較大的地區的化工企業來說,可能通過供需錯配在產業鏈上的傳導的形式,在將來成為顯著影響化工產業鏈短期供需格局的重要因素。
碳中和浪潮化工行業的另一個中短期因素將來自能源端。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實際上縮減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需求。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成立的,長期來看,對燃煤和石油的使用必然減少,這一因素已經體現在我國成品油市場上。當前,煉化行業已經存在著“控油增化”的趨勢。誠然“化尾”比“油頭”更有生存空間,但大量煉化企業在短時間內集中轉型,也直接導致了基礎化工產品近幾年的產能投放狂潮,這將顯著扭轉化工品的供需格局,使得供給端競爭更趨于白熱化,壓縮行業利潤空間。
長期看來,碳中和浪潮會為化工行業帶來滅頂之災嗎?答案是未必。認為化工行業不夠清潔、不夠綠色,所以注定會被淘汰的心態,實際上是傳統的“化工恐懼癥”在作祟,這一心理不可取。放眼更長遠的時期將會發現,當前把化工行業作為高排放行業,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現行技術下難以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精準碳核算的“權宜之策”。以生產環節的碳排放來替代全生命環節的碳排放,對化工行業形成不利因素,但若考慮到整個生產-消費流程的碳成本,化工行業競爭力會有明顯上升。經過多年的技術發展,化工產業鏈末端的合成材料、新材料,已經在特性和成本上擁有了難以比擬的優勢,“以塑代鋼”、“以塑代木”、化學纖維替代天然纖維的趨勢逐漸清晰。作為終端消費品原料,不單單化工行業有碳成本,鋼鐵行業的高碳排放、木材行業損失的固碳機會成本,未來在碳足跡測算與分析技術發展成熟的情況下,都會直接計入終端消費品碳足跡,而化工品將以其性能好、價格低廉、可量產的優勢確立自身競爭力。
另一個極端重要的長期因素是技術?紤]到生產消費活動中,碳排放是不可避免的,依靠樹木等方式創造的碳匯難以滿足中國作為大國的發展要求,所以在2060年實現碳排放凈清零,繞不過的一關將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發展。正如前文所述,化工行業的碳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將呈上升趨勢,故對于化工行業來說,對于化工行業來說,成熟的CCUS技術和相關專利能夠為企業制造出多寬的“科技護城河”,顯然是不言自明的。以陶氏、巴斯夫為代表的國際化工巨頭,已經紛紛布局CCUS技術,而以中石油、中石化、國能集團、神華集團為代表的多家石油化工與煤化工企業,也上馬了CCUS項目,目前相對高額的成本,這些碳捕集多數還處于“叫好不叫座”的狀態,但賽道布局與技術積累,必然是將來實現價值轉化的先決條件。
化工行業以其巨大的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和生產環節的高耗能,站上了碳中和浪潮的風口浪尖。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科學、健康、綠色的發展方式,必然也引導著化工行業發展的最終方向。但在堅持大方向不動搖的情況下,化工企業要如何去適應碳中和浪潮帶來的諸多改變,無論對于政府還是企業,都是一個復雜的戰略性問題。當前,碳足跡測算與分析技術和碳捕集技術尚未發展成熟,這決定了作為高耗能行業,化工行業短期內將面臨成本端上移與又一次“供給側改革”:煉油企業的集體轉型和上升的用電與碳交易成本在相對短期內集中釋放,供給端將面臨一輪殘酷競爭的考驗。因此化工企業在進行決策時,需要持續觀察、深入分析和謹慎考慮當地政策、碳成本與產業競爭格局的影響。但歸根結底,發展才是硬道理,能效高、轉化率高、掌握了先進碳捕集技術的化工企業,將成為化工行業“低碳化”、“綠色化”浪潮中的佼佼者。(卓創資訊研究院 劉姿彤)